當文本以高考的面目出現,閱讀文本時立刻切入考題,從應試的視角閱讀,由于已知考題的答案,閱讀時將不會再有細讀文本的真心,不會再有體驗、感悟的耐心。如此輕視和無視的閱讀是不利于思考命題特征從而尋求備考策略的,因此,應創設全新的視角真實地再閱讀。2014江蘇高考閱讀文本《乾坤草亭》,就可采取“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的視角閱讀,這樣可以細致地讀懂文本,打開思維的閘門,激發思考的活力,從而真實理解命題特征,切實把握備考策略。
一、立足文本,就文解文,從文本自身尋找寫作素材。
高考文本作為精選的文本,必有其材料豐富性,思想啟迪性等特征,可去篩選、歸納、概括其豐富的材料,其深刻的思想,并實現對文本觀點和材料相統一的理解。
《乾坤草亭》作為論述類文本,閱讀時可提出如下的問題:全面篩選文中的例證材料,并分析其論證了什么問題?
材料一:明代王世貞家“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畫有《乾坤一草亭圖》。元代畫家吳鎮“浩蕩乾坤一浮鷗”。唐代船子和尚詩云:“世知我懶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作用和觀點:引出乾坤和草亭、小舟和宇宙的話題。
材料二: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
論證觀點: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運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飛騰,可在小亭而妙觀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
材料三:八大山人錄其友人贊語:“個,個,無多,獨大。美事拋,名理唾……大莫載兮小莫破。”
觀點: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鷗,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從此困境中突圍的可能路徑。這是一種深層的生命自信。雖然只是一點,當我拋棄欲望的追求,唾棄名理的纏繞,獲得自身的獨立的時候,我就可以齊同世界,擁有世界,我就是大全。
材料四:清初詩人張潮人的境界三個層次說。
觀點:一般的境界,沒有改變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個層次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較為廣闊的天地;第三個層次是臺上玩月,有包裹八極、囊括乾坤的境界,是心靈的悠游回環。
材料五:中國畫中通透的小亭,八面無一物的小亭。
觀點:心靈高臺,無邊的世界就在高臺玩月的靈境中蕩漾。
篩選出以上內容之后,理解材料和觀點的融合,材料與觀點的關系,分析材料是怎樣有力地證明觀點的。
二、立足文本,就文析文,從文本自身分析作者運用材料的方法技巧。
高考文本選取的基本是相當典范的文章,其運用素材、其組織文本的技巧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這種學習不僅是一種賞析更是一種積累,積累的是閱讀經驗和寫作素養,養成的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請看《乾坤草亭》的第二段:
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運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飛騰,可在小亭而妙觀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維不是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嗎?水雖窮,路雖盡,但云起了,風來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縷風,在這樣的心靈中,哪里還會有窮盡時!
本段觀點作者辯證分析,由宇宙、乾坤談到小亭、小舟,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運思。由具體的物談到抽象的理,講到大與小,講到物與心。
看引用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作者首先引用,其次分析,分析時運用了描述性的分析方式,“水雖窮,路雖盡,但云起了,風來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縷風”,然后總結“在這樣的心靈中,哪里還會有窮盡時!”,印證了“。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飛騰,可在小亭而妙觀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的觀點。
由此可掌握引用論證的一般技巧:作引用,作分析,扣觀點。
由此還可進一步訓練議論文引用論證的技巧,可以把這個分析描述寫得更形象。
請看下面的擴充性寫法:王維不是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嗎?水(由遠方自天上來,奔流而來,浩浩蕩蕩奔流而來,越行越近,流過蒼茫大地,但終至窮處),路(水迢迢,路長長,路隨水而蜿蜒,水窮處,必然是路盡頭),水雖窮,路雖盡,但云(……)起了,風(……)來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縷(……)風,在這樣(……)的心靈中,哪里還會有窮盡時!
其它各段也可作如此一樣的處理。這樣既掌握了寫法,訓練了寫法,拓展了寫法,于高考文本中學習寫法,閱讀印象更深刻,閱讀所得更真實!
三、擴展文本,據文展開聯想類比,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高考文本考查知識的理解體悟能力,考查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因此高考文本往往可以激起曾經的生活體驗,激活曾經的閱讀感悟,高于平時的語文生活,又植根于平時的語文生活。閱讀高考文本要能夠展開聯想類比,這是讀懂文本的要求,更是建構寫作素材系統的需要。
《乾坤草亭》可以想象歐陽修的醉翁亭,王羲之的蘭亭,柳宗元的小石潭,蘇軾的赤壁下的小舟,劉禹錫的陋室,甚至司馬遷的牢房等,那所在的具體的生命一點(小)中演繹了多么豐富的人生之大,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人物就這樣祛除生命的疲憊,留下活過的今生今世的證據。沒有悲哀,沒有后悔,沒有憂愁,更沒有恐懼。內省不憂,夫何憂何懼。心在哪里,靈魂就在哪里,那么多不朽的名字鐫刻下那么多不朽的故事,何等大哉!
《乾坤草亭》我們還可以想象到李煜的小樓,小樓上,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還可以想象李清照的愁雨,點點滴滴,敲打誰的窗欞,那一個個靈魂在蒼涼地吶喊:生命啊,人生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人類精神和理想如何皈依?
由此我們可以用偉大的但丁《神曲》“煉獄篇”中“正確的道路和真理的道路”的深刻暗示加以總結:只有一個靈魂自覺洗滌干凈,可以上升或開始向上行走的時候,那時其他靈魂的歡呼也就隨之而起,睡在絨毛上面和被窩里是不會成才的,因此,起來吧,用你的靈魂戰勝你的氣喘,假使靈魂不再沉淪!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高聲唱道:“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四、據文分析題目,內容、內涵和寫作技巧深刻理解了,做題還會難嗎?
高考文本命題必緊扣其文本內容,內涵和寫作技巧命題,這是永遠都無法顛覆改變的真理。看本題的三個問題設置。
(1)請簡要說明第三段中“個”的含義。
參考答案:“個”從具體物象到抽象觀念,形成了三個層面:竹,點,圓滿具足的生命。
(2)簡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論述層次。
參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個層次;其次,闡述了中國畫中的小亭或小舟所體現的“臺上玩月”這一境界的心靈特點:最后,指出中國面家都想達到“高臺玩月”的境界。
(3)結合對文末“不離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闡釋“乾坤草亭”的內涵。
參考答案:“不離亭子”,表達了一個小“點”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現了生命在無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與乾坤的關系,寫出了“小”的個體面對無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態度,反映了生命同境以及從此困境突圍的可能路徑。
三個問題幾乎都可以在理解本文“材料與觀點”相統一的關系中加以解決,江蘇高考命題力倡“文本意識”,第一個問題,“個”的含義,是對文本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第二個問題論述層析是圍繞“中心線索”對內容和觀點的歸納、概括;第三個問題“答案信息”或相對集中,或分散于文章各個部分,要由現象到本質逐層入深的分析加以解決。可以看出,只要備考中采取全新真實的理解內容的視角去做,一定會加深學生閱讀意識,理解意識、體驗意識、體悟意識,從而形成科學的備考策略。
文章瀏覽
“高考文本”要用全新視角真實地再閱讀
來源:網絡 瀏覽:7756 下載:0 上傳:2015-01-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