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范文欣賞:
好奇心(江蘇省08高考滿分作文)
為什么?
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聾,還能瞇著眼在屋里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愿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么呢?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么喊來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么要緊?年華老去有什么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優秀的記敘文無不善于“尺水興波”,作品都會給人一種“波瀾起伏”的藝術享受。在自然敘述中求變化,流暢中求跌宕,做到引人入勝。那么,記敘文一波三折的方法有哪些呢?通過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好奇心》,一起來總結一下吧!
(一)巧設懸念:這是一種不急于告訴讀者后果,而讓讀者跟著作者一直看下去,最后才亮“底牌”的構思方法。文章的一開始設置了懸念:“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期間不斷強調,“是奶奶悶嗎?”“是不是有人答應就好呢”在讀者心中造成疑問,引起猜測、期待等心理情緒,最后解開謎底:“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原來爺爺奶奶的舉動并不是沒有意義,而是老一輩關心、溫情與愛得體現,是讀者恍然大悟。
(二)蓄勢突轉:所謂蓄勢,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為或事情的結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轉折的一種構思方法。它包含兩部分:“蓄勢在前”和“逆轉在后”。《好奇心》中我對爺爺奶奶舉動的猜測:“奶奶悶”“沒有人說話”以及“只要有人答應就好”,即奶奶的舉動是出于無聊的,沒意義的,蓄勢在前;隨即在結尾的時候突轉:原來奶奶只是想確認爺爺還在,你在,就心安。先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然后逆轉,突然打破積蓄已久的定勢,造成感情上的大轉變。
以上兩種方法雖然各有側重,但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滲透的,這一點從例子中是不難看出的。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場激烈的球賽,就像一首動聽的樂曲,就像一幅美妙的圖畫,能讓讀者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文章瀏覽
一篇范文學會記敘文的興波起瀾技巧
來源:網絡 瀏覽:5550 下載:0 上傳:2015-1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