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武漢長江大橋的興建,開辟了我國橋梁建設事業的新歷史。中國工程人員數十年來在橋梁建設工程中作過許多努力,有過很多成續,錢塘江鐵橋就是中國工程人員自己設計的。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規模巨大的鐵路橋梁。五十年前的黃河鐵橋是由比利時包工的。其后的錢塘江鐵橋的主要結構部分也是由德國、英國、丹麥三個“洋行”分別承包的,這就不可能使我們系統地積累自己的橋梁建設經驗,沒有能組成自己的橋梁建設隊伍,中國的橋梁建設事業也就長期停滯不前。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將改變我國橋梁建設事業的面貌。三年來,主持武漢長江大橋勘測設計工作的工程人員和地質人員,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國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既考慮了最經濟地建設橋梁,又考慮了航運等有關部門對利用長江的要求,選擇了最合理的線路和橋式,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初步設計。同時武漢長江大橋的全部工程還將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國自己的人力來建設,因此,這個工程也將是我國一座最好的橋梁建設學校,將為我國培養出一批橋梁建設人才。
(摘自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人民日報》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對于這座目前世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后,都是一組組沉甸甸數據的支撐,全長55公里,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長5.6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處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對接海底隧道的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截至通車前夕,港珠澳大橋共完成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7項創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在這一大國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萬萬建設者的汗水,更有不少為其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團隊。如今,如今,中國的橋梁和高鐵一樣,已經成為中國走的世界的一張名片。而隨著這張名片一同遞出的,是我們身為國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橋背后的科技支撐》,《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為基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及物聯網等先技術,創造具有感知儲存能力、學習判斷能力的智能設備、智能控制系統等,擴展、延伸工程建設者的感知能力、預測能力、控制能力及作業能力,將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緊密結合,形成人機一體化智能建造系統,使工程建設更為安全。智能建造平臺由感知層、網絡層、數據層、應用支撐層及應用層組成。感知層是基礎,借助衛星等多種技術手段,采集各類數據信息,類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網絡層利用光纖通信網等技術,將感知層采集的各類數據信息傳輸至數據層,類似人體神經系統;數據層中存儲著大量的數據信息資源,借助數據庫、云存儲等智能存儲手段,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存儲和共享;應用支撐層是運算中心,類似于大腦,實現數據融合,最終在應用層形成各種智能控制系統,輔助工程建設者進行決策。
(摘編自林鳴等《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與實踐》)
4. 下列對材料三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的社論沉雄莊重,激發讀者奮發向上的愛國熱情;材料二的報道用確鑿事實和翔實數據凸顯我國科技實力,喚起讀者強烈的自豪感。
B.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雖然有蘇聯專家援助,但在建橋伊始就計劃全部工程使用我國自己的材料和人力,從而培養鍛煉新中國自己的橋梁建設隊伍。
C. 港珠澳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總體跨度和海底隧道、進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對接沉管,以及首創的智能建造平臺和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D. 綜合三個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大型橋梁工程擺脫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數十年來的中國橋梁建設史,也反映了新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6. 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港珠澳大橋》閱讀題及答案
- 題目編號:26904
- 是否推薦:是
- 難度平均:4
- 質量平均:4
- 收藏次數:0
- 瀏覽次數:4508
- 使用次數:2
- 創建時間:2019-06-01
- 上傳用戶:gzywtk
- 上傳時間:2019-11-12
- 考點詳細: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
- 選文題目:港珠澳大橋 作者: 體裁:非連續性文本
試題內容:
試題答案:
【答案】4. D 5. C
6. ①港珠澳大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外媒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②港珠澳大橋證明當今中國橋梁建設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③從武漢長江大橋到港珠澳大橋,體現了我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解析】
【4題詳解】
此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問題。D項,“實現數據融合”與文意不符,原文說“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存儲和共享”。故選D。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關于文章的內容注意找到選項對應的語段進行對讀,發現其中的細微差別,關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當,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C項,“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表述不當,應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選C。
【6題詳解】
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解答時,應通讀全文,結合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題干要求概括“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的原因,這句話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題區間為材料二,對材料二進行分層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句為一個層次,主要引述外國媒體對中國橋梁的高度評價;第二、三句為第二個層次,列舉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為了證明我國橋梁技術領先世界;第三句話為第三個層次,通過列舉數字,證明我國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在橋梁建設中的體現。這些都是自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以來我國橋梁建設的突破。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點睛】解答實用類文本主觀題時,通過分析題干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綜合信息篩選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后作答。重點關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條作答。局部信息篩選要鎖定區位,對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分出層次,找到關鍵詞語,聯詞成句分條作答。



- 評價此題:難度得分
- ☆
- ☆
- ☆
- ☆
- ☆
- 質量得分
-
- ☆
- ☆
- ☆
- ☆
- ☆